top of page

亂噏

  • clorislws
  • Oct 2, 2015
  • 2 min read

從香港跑到智利當交換生,對我而言不是那種「很勇敢跳出自己comfort zone」的事,反而智利的生活模式才是我的comfort zone。回香港後我覺得那種忙碌的生活很累,要跟上那急速的節奏好辛苦,而最厭倦的是那種要從眾才不會被當異類的感覺。

大學生該上莊、拍拖、做兼職乜乜乜,然後畢業後要考到公務員或入大公司工作、月入要幾多幾多才算成功,最重要是買樓或嫁個住私樓的老公又有錢的老公,沒有樓不能結婚⋯⋯還突然發現原來很多香港女生那麼瘦,腿細得像竹一樣幼,是天生吃不胖的當然沒有問題,但有多少女生是為了達到社會無理的標準才一直節食才維持那麼纖瘦的身型呢?一想起這一大堆所謂的社會標準就覺得很厭倦,人生中有太多可能性,為什麼我們要跟著別人的路走,而不是走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喜歡的自己?然後有時還會擔心將來的香港會變成怎樣?雨傘運動一年後香港人何去何從?過了半年極度「離地」的生活,再回到一個極端的社會,實在有點適應不了。

去智利讀書某程度上是想逃避現實一段時間,但回來後仍然要去接受這個社會殘酷的現實。可幸的是我在讀自己喜歡的東西,看喜歡的書。別人每次聽到我讀英文系都問我是否要當老師,雖然我還是未想到自己畢業後要做甚麼,但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教書,因為覺得很不適合自己,不要誤人子弟,但可能過多幾年心態不同了便會改變主意,誰說得準。社會總喜歡要把人定型,有時候其實心裡是知道自己想做甚麼,可是知道說出來一定會被人覺得沒出息、賺不到錢,所以連說出來的勇氣都沒有。

記得看Before Sunrise,女主角Céline說父母總愛問孩子將來想從事甚麼職業,可是孩子的想法總會被「糾正」。('Even as a little girl, they wanted me to think of a future career, as a, you know, as an interior designer, or a lawyer, or something like that. I'd say to my dad, “I want to be a writer.” and he'd say, “journalist.” I'd say I wanted to have a refuge for stray cats, and he'd say, “veterinarian.” I'd say I wanted to be an actress, and he'd say, “TV newscaster.')儘管在現實的社會中有太多羈絆,理想不一定得到別人認同,也不一定如願以償,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追夢,但至少要對自己誠實。

Comments


You Might Also Like:

作者介紹:

普通九十後香港女大學生,哈比人身型,讀英文系,但不打算當老師,愛跟陌生人吹水,喜歡學習新語言,會說西班牙語及一點法語,正在學習德語。喜歡及時行樂,隨遇而安。

Join my mailing list

© 2016 by hkgirlincl.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